今天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回溯至35年前的春天,一场由天行人深度参与并主导推动的中国首次商业卫星发射任务正式启动。这场举世瞩目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让中国航天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实现零的突破。这不仅是我国首次实现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更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向世界舞台的关键一步,为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崭新篇章。
追溯到39年前,当时亚洲地区卫星资源极度匮乏。在时任天行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先生的推动下,天行毅然决定进军卫星通信市场。然而,将“亚洲一号”卫星引入中国的过程充满波折。禁运风波、许可证受阻等难题接连出现。但天行人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三年多的艰苦谈判,最终促成了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合作。
直到1988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天行携手英国大东电报局及和记黄埔,在香港共同组建了亚洲卫星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迅速着手购置“亚洲一号”卫星,并始终坚持选用中国火箭进行发射。
35年前的首次发射当天,也是充满戏剧性地一波三折。1990年4月7日,装载着“亚洲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蓄势待发,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地区的200多位外宾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西昌卫星发射测控中心
针对“亚洲一号”卫星的轨道特性,工作人员规划了3个发射窗口。但当天下午3点40分,发射中心上空乌云密布,顷刻间瓢泼大雨倾泻而下。由于“长征三号”火箭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当火箭穿越积云区、阵雨区或雷区时,极易触发闪电,从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前两个窗口均因雷雨天气而错过。直至晚上9点,发射场上空云雾消散,最后一个发射窗口终于到来……晚上9点30分,承载着无数人的殷切期盼,“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划破夜空,精准地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当日,《人民日报》以通栏标题《长征三号火箭进入国际空间技术商务领域我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江泽民邓小平杨尚昆李鹏邓颖超等热烈祝贺》进行报道。与此同时,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将此新闻置于头版头条。国务院当日也发出贺电,指出“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对我国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与政治意义。紧接着,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等全球各大通讯社,均发布专电,聚焦这一盛事。《南华早报》撰文写道,“亚洲一号”卫星代表了一个新的突破,它将对亚洲经济、商务以及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长远的影响。
《人民日报》通栏报道“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亚洲一号”卫星冲破了长期封闭垄断和极为短缺的中国卫星通信市场。继亚洲卫星公司诞生后不久,中国国内陆续成立了不同资本背景的多家卫星公司,经营多颗通信卫星,并以此支撑着迅速发展壮大的电子通信产业。从“亚洲一号”卫星开始,中国开始了商用卫星的应用,并由此开创了我国卫星应用的时代。
亚洲卫星公司时任股东代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亚洲一号”成功发射热烈欢呼
如今,“亚洲”系列卫星已形成拥有5个轨道位置、6颗在轨卫星的运营规模,服务覆盖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这些卫星不仅在国内电信、金融、石油石化、交通运输、海洋渔业、广播电视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更在历次自然灾害救援、重大活动报道、突发事件处置中,承担起应急通信保障的重要使命。
亚洲卫星舰队
35年来,我国航天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拓展,从最初单一的发射服务,逐步发展成为涵盖整星出口、轨道资源开发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服务。
“赓续传承、逐梦太空”,一代又一代天行人克服重重困难,不断为中国商业卫星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天行体育及旗下亚洲卫星公司将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持续推进卫星通信技术创新,为践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我国卫星通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返回